照壁文化
在照壁上繪貪,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首創(chuàng)。他出身貧賤,是中國歷史上靠農民起義成功當上皇帝的為數(shù)不多的一位,他深知貪官贓吏欺壓百姓、激起人民反抗的道理。他從元朝的滅亡中總結出一條經(jīng)驗,他說:“元朝因為寬容放縱貪官污吏,把江山丟掉了,如今我得了天下,若不用嚴刑峻法便不足以矯正積弊?!睘槊C清吏治,他多次頒布嚴刑重典,后來還發(fā)明了駭人聽聞的“剝皮實草”之刑。據(jù)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寫的《草木子》記載:明太祖時,凡是地方官“貪酷”者,允許當?shù)匕傩盏侥暇┫虺ⅰ瓣愒V”。查實官員受賄至60兩以上者,“梟首示眾,仍剝皮實草”。在全國的府、州、縣衙門的左邊都設立一個小小的土地廟,平時祭祀土地神,有了貪官,就將貪官在這個土地廟里處死,腦袋掛在衙門口的高桿上示眾,尸體剝皮,并將剝下來的人皮包裹在一個草人上,做成一個“皮囊袋”,懸掛在官員公座的旁邊。后任官員每到大堂辦公,這填了草的皮囊袋就在他頭頂晃晃悠悠,讓他觸目驚心,再不敢貪。那個土地廟,因此被稱為“皮場廟”。據(jù)記載,“剝皮實草”這種刑罰持續(xù)時間不長。明洪武二十八年,已至晚年的朱元璋認識到酷刑重典治吏只是權宜之計,于是下旨廢除此刑,但同時規(guī)定各級衙署照壁上必須繪“貪吃太陽”圖案,以此警戒官員。此后,衙門照壁繪貪成為一種定制,一直沿用到清末,明清兩代官衙門口都有這樣的照壁。雖然官衙的照壁就繪著警示圖案,但朱元璋之后的明代官場仍是貪風日盛,明代中葉以后幾乎遍地是貪官。
“貪如火,不遏則燎原;欲似水,不遏則滔天”。千百年來,貪的狂妄、貪的悲劇就像一面明鏡,給封建官吏以明鑒和昭示。雖然封建社會的本質決定了吏治腐敗不能根治,但是以貪為戒、保持清廉的官員還是有的。內鄉(xiāng)縣衙的主持營建者章炳燾就是其中的一位,他在內鄉(xiāng)任職九年,晚年被罷官后住在開封,生活非常困難,他帶著女兒從開封回到昔日為官的內鄉(xiāng)縣,內鄉(xiāng)的百姓得知章知縣的困境后紛紛解囊相助、捐款捐物,使年逾花甲的章炳燾感動得老淚縱橫,他的女兒也連連跪地拜謝。在離開內鄉(xiāng)時,章炳燾感慨地對時任知縣史悠履說:“我在內鄉(xiāng)任職九年,今天能有如此場面,得恩于百姓,得益于照壁。九年間我天天與照壁相見,時時以貪為戒,它是一面明鏡,昭示著我事事都不能忘記百姓啊?!睆乃难哉Z中,不難看出照壁的警戒作用是非同一般的。
許多黨政領導在視察內鄉(xiāng)縣衙時,都會在照壁前駐足沉思。他們認為,照壁是封建時代難得的廉政建筑,內鄉(xiāng)縣衙作為黨員干部廉政教育的好課堂,古為今用,啟迪后人。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任河南省委書記期間,視察內鄉(xiāng)縣衙時說:“我們的干部都應該熟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(tǒng)文化,內鄉(xiāng)縣衙是一座很好的廉政教育課堂”。可見,照壁的歷史和現(xiàn)實意義是何等重要!
古往今來,貪為誤國殃民之禍根,廉為國家存亡之綱領。照壁雖然是歷史的遺存,帶有封建色彩,但是,它作為廉政建筑仍不失其深刻含義,它是一面永遠的明鏡,向世人昭示著“公生明、廉生威”的深刻含義!
下一篇:王家大院的八字影壁
◎ 最新新聞
- 想要你的院子更漂亮,那一定要用中
對于每個中國人而言,家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。在有時間… - 自建中式四合院,使用現(xiàn)代磚雕,原
自建中式四合院,使用現(xiàn)代磚雕,原來有這么多好處!當代有… - 徽派建筑的特色
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體現(xiàn)在村落民居、祠堂廟宇、牌坊和…
◎ 熱門新聞
- [圖文]熱烈歡迎市、縣領導班子蒞臨唐語
8月20日上午,安陽市委常委、縣委書記董良鴻,縣領導陳忠… - [圖文]走進華北宅第 感受唐語磚雕魅力
6月28日,全國多家網(wǎng)絡媒體的編輯和記者來到了有“華北… - [圖文]徽州磚雕圖案題材
- [圖文]山西王家大院磚雕
- [圖文]五龍壁影壁為什么有五條形態(tài)各異
- [圖文]唐語磚雕 -使用安裝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