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觀建筑之典型——南巖宮
武當山位于湖北省北部,自古即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,傳說是玄武得道飛升之處,元朝受封為福地,明代則封為治世玄岳,比擬為治世仙山,更為永樂帝封為“大岳太和山”,其山勢崢嶸險竣,氣勢磅礴,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;主峰天柱峰海拔高度1,612米,山峰聳立,溪谷幽深,樹木繁茂,峰上盛產(chǎn)藥材。
武當山道觀的興建始于唐貞觀年間,歷宋元,至明代達到顛峰。永樂帝因“靖難之役"出兵奪位時得真武庇佑,登基后大力提倡真武信仰,故以凈樂太了受點化、修煉、得道飛升而受冊封的過為主題,在武當山大興上本,利用山形和地巧妙興建了大批宮觀庵堂,前后共耗時十三年,成就了武當山建群目前的基本布局。唐術時期武當山的發(fā)展以西神道為主,明代則另辟東神道登山,東,西二神道在南巖宮附近會合,持續(xù)向上到達大和宮、紫禁城與金殿。金殿金光熠熠,屹立于群峰之巔,據(jù)說殿內真武大帝的容貌便是仿永樂帝朱棣而塑成。
在這些錯落于峰巒、巖洞和幽谷的道觀建筮群中,位于東、西二神道交會處附近的南巖宮,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譽為“三十六巖之最",可見其形勢險竣,景致奇絕,令人嘆為觀止。
依山營建、布局巧妙
南巖宮,正如其名,建在武當山南方的懸崖峭壁之上,靠近東、西神道交會處。史載其創(chuàng)建于唐,唐、宋兩代皆有道士在此修煉;元代大肆興修宮觀,元武宗賜額“大乙真慶萬壽宮,,元末毀于火,僅留存石殿、明永樂十年敕建,賜額“大圣南巖宮”,嘉靖三十一年又于擴建清同治年間亦曾大修。民初大火,許多建筑澧到焚毀,目前僅存元代石殿、明代南天門、御碑亭、兩儀殿和配殿,近年陸續(xù)修繕復原中。
南巖宮整體建筑融人蜊壁及巖洞天然地形之中,以因地制宜之手法,利用山勢巧妙布局,渾然天成,行走其中猶如探險,每一轉折皆有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之妙。
遷回的前導
雖然遠眺即可看到巖壁邊的南巖嘗建筑群,欲身臨之,卻必須先在山中上下繞行,且因山勢阻隔,行進中看不到其他建物的蹤影。經(jīng)石塔,過山門,首先出現(xiàn)永樂年間所建、四方開券門的御碑亭,碑亭右下方平臺則有一供道士煉丹制藥的水池。繼續(xù)前行,繞過一個小波,看到焚帛爐后,才抵達前殿一一龍?zhí)摰?,結束遼回的繞行面向前殿,右隱是
另一座三層臺的御碑亭,限于地形,未與前一座御碑亭對稱布設,正符合永樂帛帝所頒布之“審度其地,按其廣狹,定其規(guī)制”圣旨的精神。
奇蜂拱衛(wèi)的主軸
殿布局在地形允許時盡可能遵行左右對稱布設的原則,各建筑山前到后分布于數(shù)唑高低不同的平臺上。拾級上龍殿,殿后又一方平臺,左邊有樓閣配殿,平臺當中有一六角形的甘露井,井口尚設石質勾闌臺座,頗為少見·樓睇分置于兩側,向上可達大殿[即玄武殿]一一一殿內主祀玄天上帝。
下臨深淵的最后高潮
從大殿右后方轉至山背,沿懸岸蛹壁前行,經(jīng)過碑刻,拾級登上兩儀殿,殿外蜊壁有一花形石梁向外懸挑,龍首頂香爐,對準遠方的人柱峰金頂,下臨深淵,考驗信徒遙拜真武大帝的誠心,稱為鬆龍頭香”。穿越藏經(jīng)樓后,可見元代所建石殿一一“天乙真慶宮",采用歇山頂,室內作抬梁式構造,其門柱、斗拱皆為石造仿木構建筑。
下一篇:故宮的建筑小品——日晷、嘉量、銅龜、銅鶴
◎ 最新新聞
- [圖文]唐語景觀新中式庭院設計,看過很多
唐語景觀新中式庭院設計,看過很多院子,發(fā)現(xiàn)還是中式庭… - [圖文]唐語文化磚:小型中式庭院設計,教
唐語文化磚:小型中式庭院設計,教你應用中式元素打造庭… - [圖文]唐語磚雕丨武大——中西合璧典范
“所謂大學者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”話雖如…
◎ 熱門新聞
- [圖文]磚雕-荷塘夜色
老磚雕到手,半截拉塊,留了原皮,構思對荷情有獨鐘,加之… - [圖文]中式庭院四合院磚雕影壁墻照壁
唐語專業(yè)磚雕影壁墻免費設計,萬套磚雕設計方案供您選擇… - [圖文]熱烈歡迎市、縣領導班子蒞臨唐語
- 五福堂磚雕
- 游春圖人物門罩磚雕
- [圖文]什錦窗的種類形狀